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 
     
    首页 >  聚焦 > 创造智慧城市——智能建筑  > 正文
李炳华:审慎乐观地看待智能建筑的发展
发布时间: 2012-11-22   来源:匿名网友投稿 

CCDI设计副总裁、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电气分会节能专业委员会主任李炳华

 他是CCDI电气专业总工程师,同时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电气分会节能专业委员会主任。他是主持设计鸟巢照明的设计师,在电气智能化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设计和实践经验。畅言网近期采访了李炳华总工,他一直非常关注建筑电气智能化方面的新技术,同时在工作中也积极推广电气节能。不仅在设计中融入节能理念,也在促成了很多公益活动的举办。访谈中他认为“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,我们不能不重视、不跟踪,但是也不能刻意炒作,我们应该审乐观地看待智能建筑的发展。”

畅言网:作为智能建筑领域的专业人士,您觉得什么样的建筑才是真正的智能建筑?

李炳华:近些年,行业里出现了很多新的名词,“智慧城市,智能家居等,都和智能建筑密切相关。什么样的城市才是智慧城市?行业中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,设计、实施、验收方面都没有相关的规范。我认为很多还是停留在“炒概念”的阶段,近段时间很火热的物联网和云计算。智慧城市是一个新理念,需要有标准来衡量,设计和实施有所依据。关于什么是真正的智能建筑,我认为按照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实施的建筑才是真正的智能建筑。 

畅言网:生态和智慧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两个重点课题,智能建筑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,可以大有作为。您如何看待中国目前智能建筑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前景?

李炳华:智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第一步并没有走好,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,很多还是停留在“炒概念”的阶段。比如楼宇自控在实施阶段有偏差,设计人员希望以节能为目的进行控制,控制系统能够达到节能的效果,但是楼宇自控方面真正能够有效运行,按照标准衡量行业还是非常少的。多年前,当时上海华东院总工温伯银就对楼宇自控进行了跟踪和调研,结果是80%的工程达不到设计要求。其中原因在于,第一是专业分割导致,楼控是服务于各种设备,分属不同专业,分工太细所以要做大量协调和配合工作,这是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。第二在实施阶段,招标分成若干部分,协调不畅无法达到和谐的状态,在招标阶段进行的不完美,对楼宇自控是整体不利的。第三是验收阶段,很多工程没有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控制的目的,比如验收时空调送风就代表合格了,这是很大的误导。以上一系列因素妨碍着智能建筑的发展。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出现,我们不能不重视、不跟踪,但是也不能够刻意炒作,我们应该审乐观地看待智能建筑的发展。

畅言网:楼宇自控是智能建筑中很重要的部分,您觉得楼宇自控又有哪些发展趋势呢?

李炳华:楼宇自控有几个方面需要引起重视:第一,安装了系统就要发生效益,产生好的作用,这是很重要的方面。第二,从照明控制系统来看, 90年代一些国外照明品牌进入中国让人眼前一亮,以弱点控制强电,强弱一体。开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,触发驱动器的闭合和断开,让人们接触到的是弱电,线路控制更加灵活,可以进行编程任意组合。他们给我们的很大启发,我预测可以把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扩展到楼宇自控的动力控制中,实现强弱电一体化的控制,对每个回路、每个控制点赋予地址,让控制更加精准,提高智能化水平。智能化系统相信不远的将来会就会出现。国内企业很多基础研究很差,但是“拿来主义”很擅长,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扩展到动力系统需要产品的支持和标准的完善。有了标准生产的产品才有依据,扩展到整个建筑强弱电的控制目前还缺少可靠的产品作为支撑。

 畅言网:我国建筑智能化产品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,但还存在一些不足。您觉得存在哪些主要问题?

李炳华:我想从两方面谈这个问题,一方面,智能化产品国外品牌是主流,一些核心的技术掌握在几个巨头企业的手中。国内的产品存在很多问题,令人担忧,主要是现阶段我们的技术水平和基础研发的水平不够,投入也不高,热情也不是很高,大型的公司有雄厚的实力、技术储备和人才支持,但是国内的生产企业不具备这些条件。第二,从目前的制造业来讲,生存非常艰辛,他们也有很多苦水。第三,标准没有掌握在我们手中,实际上业内很多标准掌握在国外几个大公司手中,没有标准就没有发言权。

畅言网:您长期从事智能建筑科研、设计和工程开发工作。您曾主持或接触过设计智能建筑工程项目吗?请您简单介绍一下CCDI智能建筑发展的现状?

李炳华:从CCDI发展智能建筑来讲,基本和全国是同步的,大家都是处于探索之中。2000版的设计标准出台后大家有了自己的标准来进行设计,发展到现在,我个人感觉现在的智能建筑发展,CCDI设计的稍好的建筑都达到了智能化的标准配置。尽管很多建筑不叫智能建筑,但是已经达到了智能化的标准。很多甲方和业主基本上认同智能建筑,大家普遍的接受了这个概念。奥运会之后,智能建筑又有新的发展就是绿色建筑,范畴更加广泛,“四节一环保”被大家所重视,其中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智能化。从奥运会场馆设计开始,CCDI致力于把智能建筑扩展到绿色建筑,2006年我们的设计的深圳大梅沙万科中心项目获得了美国LEED白金奖,这是绿色建筑领域最高的奖项,我们一直在摸索中推动智能建筑、绿色建筑的发展,很多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也慢慢成为标准配置。

 畅言网:作为建筑设计师或者电气工程师,在推动智能建筑在中国发展,我们承担了怎样的角色?在工作中应该如何推进智能建筑的发展?

李炳华:第一,要按照国家的标准作为依据,它的指导性很强,依据一定要很明确。第二,要用合适的系统为合适的建筑服务,比如保障房和豪宅都是能符合标准要求,但是里面的内涵很明显是不一样,要用合适的系统服务于相适应的建筑物非常重要。第三,既然属于工程建设就要强调性价比,仅有技术不计成本这种做法不可复制,要考虑到市场行为和性价比,以上三方面对于推广智能建筑至关重要。

畅言网:我国现行政策大力提倡节能减排,从智能建筑角度设计而言,您认为有哪些途径可以实现建筑的节能减排?

李炳华:节能减排方面我一直非常关注行业动向,我本人也担任着中国建筑电气分会节能专业委员会的主任。前些天在杭州召开了2012国际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论坛,主要针对建筑电气节能减排进行交流和探讨。电气节能是电气工程师的一种责任和义务,我们在过去在节能方面没有暖通专业做得好。中国建筑电气分会节能专业委员会简称CBEC,一直致力于推动建筑电气节能的技术研究交流和应用,已经举行6届国际性论坛。2012年的论坛非常关注前沿性的研究成果,国内很多智能化电气领域的专家介绍最前沿的国际研究成果,很多专家都亲自参与国际一些电气节能研究的工作组,在论坛中进行分享。这次会议在行业中的反响很强烈,希望唤起业内设计师的节能意识。另外CBEC机构也正在展开一项公益活动,就是“送书进高校”的活动,在全国各地的专业高校进行电气节能、智能化建筑的宣讲和推广,我和宋镇江教授主编的《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及设计指南》,这本书详尽地介绍了国内外先进的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和方法、设计理念及评价体系,通过大量的数据测试、整理和研究,以工程实例为基础,全面分析了建筑电气相关节能技术的实际运用和前景。书中融入了作者们多年工程实践和研究成果,对提高学生们的节能意识有很大帮助。今后这个活动会持续在全国各地高校举办,推广建筑电气节能的发展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。

责任编辑: Helen
评论
昵称: 
RCC关系网

都市实践

CCDI

五合国际

筑博设计

易兰

维思平

 
关于我们 | 联系方式 | 免责声明 | 广告服务 | 给我留言 | 在线投稿
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
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 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
E-mail: editor@archcy.com 电话:86 10 56064666 传真:86 10 63107850
畅言网微信